蒼蠅王The Lord of the Flies 蒼蠅王The Lord of the Flies
「《蒼蠅王》所描寫的是:在一個毫無大人管束的孩子團體中,罪惡是怎樣逐漸顯現,以至最後是如何抵消、擊敗所有理性的努力。駭人聽聞的遊戲過程:那些自認已有自主能力的孩童,在遊戲中越演越烈的失控,未嘗不是成人世界的縮影。」─陳鵬翔

有人說閱讀《蒼蠅王》的過程是很不舒服的,因為高汀選擇應是天真無邪的孩童做為故事的主角,卻又殘酷地利用他們,悲哀地展現出人類的劣根性。

事實上一開始,流落荒島的孩子們曾為了建立秩序付出努力。賴甫(Ralph)吹響大海螺召集了孩童們,大家興高采烈的票選出領袖、訂定規矩、採集食物、搭建茅屋、合作升起營火,這是島上文明的起步。
「我們必須有規律,並且遵守規律。畢竟我們不是野蠻人。」
蒼蠅王The Lord of the Flies

遺憾的是,這樣的秩序很快就瓦解了。善良理智的賴甫堅持孩子們應遵守規矩、耐心等待救援。激情的傑克卻嚮往自由狩獵,一心想在無人島上稱王。理念的不合讓男孩們分裂成兩個對立的團體;分黨結派、彼此鬥爭,這不正是成人世界的縮影?
「一邊的世界是狩獵與激情,另一邊的世界則是期望和理性。」
蒼蠅王The Lord of the Flies

 
傑克
(Jack)是最能突顯人性墮落的角色,從充滿領袖魅力的詩唱班隊長,逐漸退化成兇殘的野蠻人。記得首次狩獵時,他懼怕得無法下手,拿著武器的手臂仍受到文明的制約,他知道刺下那刀象徵的是何等的野蠻。但沒多久,傑克帶領獵人們用血和顏料在臉上塗上面具,像是為了隱藏最後一絲理智,又或許是給自己一個野蠻的理由。獵人們拿著尖銳的武器,圍繞著營火跳起野蠻之舞;逐漸失控的激情,竟使得狩獵野獸演變成獵殺同伴。
他開始舞蹈,他的笑聲變成一陣嗜血的吼叫。
蒼蠅王The Lord of the Flies
「殺死那隻怪獸!割斷牠得喉嚨!溢出牠的血來!」


「怪獸」在《蒼蠅王》有著重要的戲份。孩童們繪聲繪影的形容出現在荒島的怪獸,其實不過是具掛在樹上的傘兵屍體。當純真的賽門(Simon)發現了這個真相後,在黑暗中奔向孩童們。諷刺的是,為了告訴大家怪獸並不存在的賽門,反倒被男孩們誤認為是怪獸而被刺殺。高汀用殘忍的手法告訴大家,怪獸是存在的;書中的幾句對白同樣暗示著怪獸就存在每個人心中,男孩們就是自己所畏懼的怪獸!
「也許也許這座小島上有怪獸。我的意思是那隻怪獸也許只是我們自己。」─賽門(Simon)
「我曉得這裡沒有任何怪獸,我也曉得沒有甚麼好害怕的。除非…除非我們對人也感到害怕。」─小豬(Piggy)


木馬文化出版的《大逃殺》以「超越經典名著《蒼蠅王》」做為文宣,我認為是有點言過其實了。事實上,自《大逃殺》後有不少小說都以如此互相殘殺的故事來探討人性,例如《深紅色迷宮》、《算計》、《飢餓遊戲》等等。但最大的差別在於,這些作品都有所謂的「遊戲規則」,玩家為了生存被迫殘害彼此。然而《蒼蠅王》卻沒有這樣的限制,男孩們本可以和平相處,在島上建立秩序,但卻演變成殘暴的獵殺遊戲。沒有「遊戲規則」的外力規範,更加突顯了這樣的結果源自於人的本性。

有人說高汀展現了「人性本惡」以及「善終究不敵惡」的無力感,但我寧願說是展現了「人性的野蠻」。畢竟所謂的善、惡可以是很主觀的評價,又有誰有權決定獵殺就是惡、遵守秩序就是善呢? 但無庸置疑的是,脫離文明社會的規範,人類可以是極端野蠻的一種動物。

我認為《蒼蠅王》不只是展現人性野蠻的一本書。一旦仔細去想,《蒼蠅王》更讓我們省思文明社會的可貴。縱使社會上存在許多惱人的規範和不盡公平的律法,但它們確實讓我們免於淪為野蠻人。想想,這些臉上塗著鮮血、手執兇器的孩子們,若他們沒有流浪荒島,應該也都會成為奉公守法的人吧!或許也是如此,才使得這樣的結果顯得更加可悲。

(博客來蒼蠅王)


《蒼蠅王》分別在19631990年翻拍成電影。沒看過1963年的黑白版,但很喜歡1990Harry Hook執導的《蒼蠅王》。令我不解的是IMDB評分只有慘淡的6.1/10 …或許大部份人還是喜歡原著小說吧!無論如何,這是網友製作的電影Trailer,沒看過的朋友可以參考看看: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tskaik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