憂鬱的邊界  
 
邊界塑造了「我來自哪裡」、「我是誰」這樣的認同;卻也硬生劃出一道區隔了你我不同的界線。有所認同,也就有所對立。知道了「我是誰」,接著就是「那誰不是我?」衝突油然而生。然而邊界也充滿了曖昧。同一國界內也有認為是「非我族類」的異己;國界外的世界,可能有你更認同的價值與生活。慢慢會發現,越多的界線交錯、重疊,我們反而越不知道自己的位置。於是我們憂鬱、徬徨、於是我們無所依據。
 
有那麼一天若能拋開成見,試著跨出有形無形的界線,走出自身心理的邊界,可能會發現你我他其實沒那麼不同。相左的歷史語言背景、地理的限制、文化的隔閡、成長經歷的差異、政治的理念或宗教的選擇,無一不遮蔽了大家同樣身為「人」這樣最基本、且值得被珍惜的共同點。
 
---------------
 
p.35 關於國族和身分這件事,在當時的台灣島內爭得不可開交,對我來說總像是隔層紗,幽幽微微的,像是一個重要的議題,卻又不覺得有那麼急迫;直到跨越國界,我這個天真的島國國民,才清楚曉得「我是誰」這件事的意義不在於「我」,而在於我和他人之間的關係的連結與不連結:我是台灣人,我的國家給予我的合法旅行證明可能讓我能夠跨進某個國境,或阻止我踏入某國國境,那便是我的國家之於另個國家之間的差異界線,並讓我在旅行途中得以宣告「我是誰」。
 
p.94 並非同個族群就沒有異己
 
p.121 他們在兩個國家的邊緣,感受著國界劃開後的卻依然相連的世界。
 
p.152 每當提及沖繩戰爭真相時,我都覺得世上再也沒有比戰爭來得殘酷、污辱的事了。在這活生生的真實體驗面前,任何人應該都不會再去肯定戰爭美化戰爭吧!挑起戰爭的確實是我們人類,但是,能讓戰爭不發生的,不也是我們人類嗎?戰後以來,我一直認為我們必須仇視一切戰爭,建設個和平的島嶼。這是我們付出太大的代價才得到的、不能動搖的信念。
 
p.157 每每和韓國朋友聊起自己的國家,我都會說,「其實我們很像。」都被儒家文化影響、都是日本殖民地、都經歷過威權、也都有白色恐怖,近二十年才得到民主,以經濟拚搏世界地位,好勝爭贏,獲得一點點光彩就被擴大成國家的驕傲,甚至都有曖昧的國家關係,也都不知道如何面對武力強大的鄰居。因而,每當遇見視韓國為最大仇敵的言論時,我都不免想著:「難怪人說,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。」因為太像,所以,更不能輸。
 
p.172 The freedom is not free. 自由需要付出代價
 
p.227 邊界是種壓力,甚至是種恐懼,較為罕見的深遠意味則是解放,邊界的概念可能還包括一種終結;門在我們身後永遠的關上:那就是生死間格。
 
p.268 除非對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有強烈的認同,否則這些出生東南亞的華人都不稱自己為「華僑」,即使是中國鄭婦也不這麼稱呼他們。在二戰後、民族主義興起時期,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便宣布中國對華僑的立場:「海外華人應該要效忠當地政府,並遵守當地政府的法令」。對中國官方來說,所謂的華僑是「以中國國籍身分移居國外者」。儘管大部份中國人在中華民族思想的催化下,無法釐清國家和族群的差異,因而時常將「華人」等同於「中國人」,但在國家法令上,華僑、華人和中國人則有清楚的界限區別。然而,延續「中華民國」思想的台灣卻相反,為了答謝海外華人對革命事業的支持,政府在法律和政策上都將有中華民族血統者視為「華僑」,並設立了「僑教政策」,接受全球華裔「歸國」升學。
 
p.291 台灣不是擔憂少子化,為何不讓更多願意生產的人口成為台灣人。他們這麼怕我們成為台灣人嗎?
 
p.302 不過,總有時候,我們被迫在陌生環境裡,重新認識自己的國家,以及那些被漠視的問題。當越南人問我「為什麼台灣人喜歡取他們國家的女孩」時、當我在中越邊界遇到百口莫辯的冤屈時,這些經驗都不斷提醒著我:台灣人是誰?台灣人的形象是如何呈現的?如果我這名台灣女子和越南女子身分互換,我是否覺得難過、痛苦、不甘心?我難道不會認為這個國家全都是一群混蛋?
 
p.306 我們在世界各地旅行,最先看到的是我們自己的垃圾,丟擲在人類的臉面上
 
p.309 邊界,是無所不在的,就像我們的影子一樣,身分邊界就是我們的影子。
 
p.312 當我們對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異鄉人包持著懷疑或著偏見時,難道不需要想想自己在異鄉時是否能忍受同樣的眼光?很簡單的同理心而已。
即使區分你我他的這種邊界,並不可能在心裡消除,但我們可以讓這些邊界不那麼霸道地存在,可以允許他暫時消融,所以,請試著讓自己跨出國界、跨越歷史和心理的邊界,認識其他國家、其他族群、其他原以為不同的人,那麼你很快就會發現,他們就是我們,我們也會是他們,然號,我們才會是我們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tskaik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